3月23日,REC Silicon ASA在官网宣布,其全资子公司Aker Horizons Holding AS(以下简称Aker Horizons)今天与韩国韩华解决方案公司和韩华公司(以下简称韩华)达成协议,出售Aker Horizons在REC Silicon ASA中的所有股份。
除了双反政策外,美国后续还实施了201、301关税政策,以管控相关进口组件。不过,对于此类请愿书,美国商务部当时予以驳回拒绝。
这一数值打破了2011年创造的225亿美元的最高纪录。但美国的这些手段并没有给美国及其光伏企业带来很多好处。简言之,在技术与价格等多重优势的加持之下,美国想靠打压制裁等手段是行不通的。美国此举可能会对在东南亚国家部署了光伏组件生产,并借道东南亚出口美国的中国公司造成影响。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美国光伏企业第一次要求美国商务部对东南亚地区的光伏产品进行调查了。
对此,美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商务部将进行公开和透明的调查,此次调查只是第一步,目前还没有就案情作出任何决定,也不会加征额外关税,将在150天内发布初步裁定。3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将调查中国太阳能生产商是否通过在四个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开展业务来规避太阳能关税。制造端各环节龙头企业加速扩产,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环节的产能均持续向行业排名前五名的企业(以下简称top5)聚集。
2021年太阳能发电行业相关国家政策。2021年,颗粒硅市场关注度持续上升,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达到4.1%,伴随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下游应用的拓展,市场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当前阶段,太阳能发电行业仍需降本增效。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链的主要特点,是以超白玻璃、高温吸热及传储热材料(导热油、熔融盐)、保温材料等易于获得、安全且丰富的原材料为出发点和起点,带动反射镜、定日镜、塔式吸热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核心装备的发展。
2022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2021年,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规模约2900万千瓦,历史上首次突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0%,约占55%。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在高速发展中,如何突破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完善产业链条,成为行业实现发展跃升前的一道必答题。2021年,光伏发电行业瞄准行业尖端技术持续突破,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聚焦行业发展短板集中发力,均取得较好成果。2021年,光伏发电行业企业及研究机构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打破记录11次,推进各环节关键指标水平快速提升,龙头企业与中型企业差距进一步拉大。
近年来,不少光伏企业选择通过新建扩产项目打造硅片+电池片+组件或电池片+组件的垂直一体化布局,尽力降低阶段性供需失衡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二)光热发电:生产线年产能可满足200~300万千瓦装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国从事太阳能热发电相关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近550家。在硅片环节,下游对单晶产品的需求持续提升,目前单晶硅片(P型+N型)市场占比约94.5%,182mm和210mm的大尺寸硅片市场占比快速扩大。在多晶硅环节,得益于生产装备技术提升、系统优化能力提高、生产规模增大等因素,多晶硅平均综合电耗较2020年下降5.3%,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7.4%,硅耗与2020年基本持平,这些指标均有空间继续下探。
四、发展建议2022年,对于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来说,迎来了发展的难得机遇,也将面临巨大挑战。(二)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伴随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屋顶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等工作的逐步开展,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大规模新能源装机集中接入电网。
据了解,在我国首批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中,设备、材料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0%,技术及装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在电站投运后得到有效验证。其中,2021年10月,青海省、甘肃省、吉林省分别举行了工程启动仪式,共计101万千瓦的太阳能热发电装机项目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建成并网。
以光伏发电行业为例,2020年刚被光伏玻璃撞了一下腰,2021年又因硅料供需失衡导致量价齐飞,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失衡成为贯穿全年的行业焦点。为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我国应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伴随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工作的陆续启动,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有望实现持续提升。(四)完善产业链条提升行业发展竞争力产业链供需平衡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伴随全球市场对高效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强,以及电池片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及良品率的提升,常规电池片(BSF电池)2021年市场占比下降至5%,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
应立足能源绿色革命,从电网结构、系统运行模式到地方消纳能力、电力市场体系,在能源电力系统发起一场全面的变革,构建一个更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以确实保障民生用电和社会发展用能需求,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稳定基础。(一)降本增效仍是发展关键词2022年,我国主要电源已基本进入平价时代(分布式光伏在部分地区可享受地方性补贴)。
以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行业平稳发展。因此,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应继续推进基础设施成本、安装成本、运维成本下降,提高发电转换效率,并通过规模化、大型化提升利润空间,为太阳能发电行业争夺市场份额提供更多助力。
同时,在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年度新增装机规模继2020年首次超过1000万千瓦后,2021年首超2000万千瓦,达到约2150万千瓦,发展势头强劲。需要关注的是,2021年,我国光伏上游硅料行业出现量价齐飞的情况,硅料价格大涨,硅料长期供不应求。
两个子行业,均交上了一份令市场满意的年度成绩单。三、太阳能发电产业链发展更先进、更完善作为能源行业的后起之秀,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瞄准行业发展关键环节,持续提升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力度,产业链断环、孤环等情况大幅减少,为行业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我国多晶硅年产量同比增长28.8%,达到50.5万吨,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硅片年产量同比增长40.7%,达到22700万千瓦;电池片年产量同比增长46.9%,达到19800万千瓦;组件年产量同比增长46.1%,达到18200万千瓦,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相关部门、协会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及时梳理地区产业链结构及产业融合载体分布情况,确保行业整体维持供需匹配,让产业链各链条、各环节协同驱动,优化产业链条整合力,推动太阳能发电行业行稳致远。
如建设一座12小时储热100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总投资在25~30亿元之间,其中聚光、吸热、储换热系统约占整个电站成本的77%左右。新疆、西藏两地光伏消纳水平显著提升,光伏利用率同比分别提升2.8和5.6个百分点。
其中,光伏发电行业年度新增装机再达历史最高水平,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规模占比首次突破50%,行业继续维持强劲增长态势;太阳能热发电行业示范项目运行稳中有进,玉门鑫能50MW光热项目于年内投运,我国光热发电探索商业化道路再添新兵。其中,槽式吸热管生产企业出货量逐步增加,已实现在全球商业化槽式电站中的规模化应用。
下一阶段,伴随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工作的陆续启动,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有望实现持续提升。二、太阳能发电行业技术创新持续向前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尤其是光伏发电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截至2020年底,我国并网投运8座太阳能热电站,包含2020年底之前并网的中广核德令哈50MW槽式项目等7座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和鲁能格尔木多能互补50MW塔式项目(国家能源局多能互补示范项目)。首航高科敦煌100MW熔盐塔式太阳能热示范电站2020年三季度发电量较2019年增长31.3%,2021年三季度再度增长39.7%,目前电站各项性能指标仍在大幅度提升。(一)光伏行业持续突破,户用光伏发展势头强劲十四五首年,我国光伏发电建设实现新突破,年度新增装机5488万千瓦,同比提升13.9%,为历年以来年投产最多,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累计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大关,达到3.06亿千瓦,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一、太阳能发电行业发展概况2021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依然保持了向上突破的姿态。
在电池片环节,2021年的新建量产产线仍以PERC电池产线为主,其市场占比提升至91.2%。(三)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掌握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话语权,是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同时,在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的年度新增装机规模继2020年首次超过1000万千瓦后,2021年首超2000万千瓦,达到约2150万千瓦,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数条太阳能热发电专用的部件和装备生产线,品类覆盖太阳能超白玻璃原片、槽式玻璃反射镜、平面镜、槽式真空吸热管、跟踪驱动装置、导热油、熔融盐、塔式定日镜、槽式集热器等,具备了支撑太阳能热发电大规模发展的供应能力,年供货量可满足200~300万千瓦太阳能热发电项目装机。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仍需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以提升光伏发电行业全球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光热发电行业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助力太阳能发电行业实现发展升级。在全球太阳能热发电市场的带动下,近年来,我国产业链制造能力不断加强,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